地表探索
地表探索(一)
场地
艺术展亭 - 西九文化区
日期和时间 (香港时间)
10月15日 (星期二) 14:00
通行证持有人
标准一日学生
所有通行证持有人可参与
语言
英语为主,辅以广东话和普通话
日期及时间 活动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14:00 – 14:30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
14:45 – 15:15 天台製作(香港)
15:30 – 16:00 浪人剧场
16:15 – 16:45 岑宗达
17:00 – 17:30 BEYOND Bollywood
17:45 – 18:15 一才锣鼓
18:30 – 19:00 半肥瘦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创立于1998年,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专业戏剧组织,于牛棚艺术村修建本港首个由剧团独立营运的公开表演场地「牛棚剧场」,以先锋探索和自主创作,创作具开创性及当代视野的作品。   承接近年「新文本运动」的成果,剧团亦继续研酿更多当代剧场的可能:2022年,启动「真实剧场探索计划」,寻探剧场与真实的关係。2023年,展开「三年共桌」计划,聚合新锐创作人,滋养多元丰富的对话与创作。

新文本运动及真实剧场作品介绍及片段展演: 
《月明星稀》  
西九文化区 x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给美狄亚的男孩们》 

结合解说、选段演出和录像播放,介绍前进进的艺术特色及代表性品牌:新文本运动和真实剧场,展示其製作及巡演的可能性。   《月明星稀》是艺术总监陈炳钊受新文本精神所启发的原创作品,已于今年六月上演,故事取材自近期香港移民潮,通过多线叙事描绘四个家庭的去留抉择,运用史诗视野反映时代面貌,并採用简约主义美学。   《给美狄亚的男孩们》由罗妙妍与岑宗达联手编导,儿童演员及专业演员同台,重新想像希腊悲剧《美狄亚》,以「被杀的孩子」为视点,探讨儿童的自主意志及命运议题,贯彻创作人「经典新编 x 素人演员 x 声音实验」的探索方向。


天台製作 (香港)

天台製作由李婉晶及艾浩家于2014年成立,二人获得第十六届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新秀奖(戏剧)。天台致力製作及推广具当代特色的跨领域剧场创作,其中尤其擅长当代剧场模式及环境剧场製作。同时亦致力发展本地当代剧场艺术训练、多媒体应用、艺术科技开发及应用。两位创办人均于英国伦敦修读演出创作硕士,并曾于欧洲各地地进行创作及演出;作品亦多次获得本地不同剧场奖项及提名。

《卡啦OK》

《卡拉OK》乃天台製作全新创作,亦为跨领域表演艺术创作人-李婉晶的独脚戏作品。创作意念源自她成长阶段的歌唱旅程。生于80年代,由小时候于酒廊式卡拉OK唱尽的经典的粤语流行曲;耳濡目染母亲所唱的粤剧;1997年交接仪式中献唱的儿童合唱团曲目;到于传统天主教学校学习的古老圣诗和英国民谣。从她的成长经历、家庭轶事、公开的文件档案,见证香港的跨年代发展,也反映个人与家、文化及身份的关係。 


浪人剧场

浪人剧场成立于2006年,剧场创办人及艺术总监为谭孔文,现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三年资助艺术机构。  ​剧团以「意象剧场」方式,探索当代剧场语言及美学,创作独树一帜具想像力的剧场表演风格;并从不同素材、世界文学、香港文化及文学等作为起点,创作引发观众思考及具人文关怀的剧场作品。  《空脸人》编剧及导演——浪人剧场艺术总监谭孔文,将与近年最炙手可热的本地作曲家之一卢定彰分享他们的创作理念;两位香港着名歌剧演唱家张吟晶及表演者蔡运华将演出《空脸人》选段。 

《空脸人》

《空脸人》—— 一场藴含香港文学与粤语歌剧元素的剧场视听盛宴   
歌剧一向是西方人的重要表演方式,而近年将粤语放入歌剧是歌剧界的一个崭新的尝试,而擅从香港文学发掘题材的浪人剧场选韩丽珠小说创作粤语歌剧剧场,将她小说本身冰冷的文字以歌剧得以具象化:她的语言、造句,冷峻而诗意,有超现实的格局,而歌剧本身就有灵性、"Larger than life"的味道,所以很匹配。而韩丽珠的文字风格,也是本地文学作品中最像现代音乐。   
浪人剧场将这个极具本地色彩的剧场演出,介绍予外地剧场艺术工作者及製作人,从而交流,让粤语音韵在歌剧剧场由「香港」角度去欣赏,并发展至一个新的境界。 


岑宗达

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取得声音艺术硕士学位后,岑氏持续探索以空间音效为媒介讨论身份政治,结合口述叙事和田野录音,开阔实验纪实的模式。岑氏于香港剧场累积超过十年经验,曾担任声音设计师、音效工程师、现场乐手及导演。  

 自2021年起,他与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匈牙利、德国、韩国等地的创作伙拍持续协作,参与形式多元,从沉浸式声音剧场到声音装置皆有涉猎。岑氏亦为2023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香港馆的参展艺术家之一。近期作品包括希腊悲剧的当代改编、多声道声音影像装置,以及关于城市生活的声音实验纪实计划。

《迴音现场》:实验纪实声景

参与者将运用特别开发的网络应用程式、个人手机和耳机,体验一场虚拟声景之旅,融合原创声景、纪实叙事及电子音乐,辅以声音艺术家的现场解说,从而了解更多艺术家的声音实验和研究,当中涵盖三个创意项目: 

 
1) Exclave(柏林) – 32声道纪实声音装置,分享在德国生活的香港人的生活故事和所面临的挑战。 
2) On My Way Home(柏林/香港) – 结合访问纪录、舞蹈影像和城市声景的声音影像装置,再想像劏房居民的日常。
3) Ground Under (首尔) – 改编自着名韩国科幻小说的剧场演出,应用各种空间音效录音及製作技术,头部追踪感应,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声音体验。

BEYOND Bollywood

创立于2015年的BEYOND Bollywood慈善团体,透过印度舞蹈的演出、工作坊、音乐舞蹈剧、电影、舞蹈教育、展览和以舞蹈介入社会。组织注重多元文化、平等、尊重和包容的理念,为深化社区及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建立平台。

《寻找大地之母》 

《寻找大地之母》是全新的跨文化表演,旨在透过与铜锣冥想的跨领域合作深化艺术创作,以此寻觅我们和大地的关係。南亚舞种婆罗多舞、现代舞和中国舞的结合展示了其规律变化、成长、喜悦和挣扎。该表演旨在为舞者和观众提供自主性、多元化和沉浸式的体验,唤醒人们对内在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关係的认知。


一才锣鼓

一才锣鼓成立于2012年,专攻戏曲音乐,致力以音乐会、说唱、剧场、即兴等各种表演形式呈现戏曲之音乐感和戏剧感,传统现代不拘。其首个剧场作品《俺,武松》(2017)以无唱唸之独脚戏探索戏曲形体与音乐之极致。此后积极製作各类创作及研究项目,近年项目有:网上音乐库「香港微音乐」、早期粤曲工尺谱研究计划「工尺之间」、《讲下嘢,唱下歌:南音有声书》等等。

戏曲互动剧场《学行》(示范版)

《学行》是一个以戏曲步法与音乐为主题的互动演出。观众可在演出期间模彷演员的步法,一同参与演出。现场由三人乐队奏出传统曲牌、唱段旋律和锣鼓点,既保留传统奏法,亦营造一种轻盈的音乐风格。 

此作品首演于2021年的「不贫穷艺术节X香港」,后于2023年的日本纟岛芸农国际艺术节重演。

是次展演包括20分钟的示范版演出及10分钟的简介环节。 


半肥瘦

香港无伴奏合唱组合「半肥瘦」致力探索各种音乐风格,将歌曲改头换面,力求带来耳目一新的精彩演出。组合不仅于本地及海外屡获殊荣,自《Home-Coming》2024音乐会,半肥瘦更邀请不同界别音乐人,以纯人声为创作根基,联手打破传统a cappella表演模式,成就跨界别合作。这一次我们回到香港电影早期,自踏进戏院一刻,重温这中西文化共冶一炉的大时代。我们在电影院里窥探世界,世界也藉我们的电影认识我们。 

《半肥瘦电影时光机》 

无伴奏合唱兼容并蓄的特性能把不同音乐透过编曲串连,无独有偶,时光机的概念亦源于年代之间的扣连。不同年代里香港皆有别出心裁的电影扬威海外,往往一齣电影的成功,也总伴随着一首首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电影主题曲。  无伴奏合唱作为表演方式,正能够巧妙地透过编曲把这些美妙的化学反应呈现于舞台上,串连中西电影的经典金曲,让每个年代的一幕幕经典透过人声带到听众面前,也让不同年代的听众感受这段时空旅行。演出将带大家重温香港电影的过去与现在,为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浮光掠影交错之间,观众将藉穿梭三十年的时光机,饱览镜头下我城的栩栩色相。时光机曲目包括:周星驰电影组曲、My Girl (My Girl, 1991)、《追》张国荣(电影《金枝玉叶》主题曲, 1994)、《终身美丽》郑秀文(电影《瘦身男女》主题曲, 2001)、Happy (Despicable Me 2, 2013)、《差一点我们会飞》 黄淑蔓(电影《哪一天我们会飞》主题曲, 2015)、 See you Again (Furious 7, 2015)